在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深入推进的今天,医学科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篇优质的医学科普文章,不仅能够助力大众全面掌握健康知识,有效预防疾病,还能显著提升公众的医学素养。那么,究竟如何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医学科普文章呢?
01 选题
撰写健康科普文章,首要明确的是:你的读者是社会大众。因此,在选题时,应避开过于专业的内容(诸如xx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案、xx治疗方法的确切效果等),而应从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聚焦于大家日常生活中切实遇到的健康问题。
若仍感迷茫,不知从何下手,不妨参考国家卫健委最新印发的《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年)》。该文件为医护人员创作科普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选题灵感:围绕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孕产妇及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深入聚焦近视防控、心理健康、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传染病防控、“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即“三减三健”)、健康孕育等核心主题。
02 查资料
一篇卓越的科普文章,必须确保科学严谨。在确定科普文章的主题后,首要任务是搜集权威、可靠的资料和文献:
访问各类科普网站、学术期刊数据库等权威平台,查找相关文献;
利用社交网络(如微博、知乎等),关注相关专家的自媒体账号,获取他们的专业知识分享;
查阅专业书籍,从中提炼出适用于科普写作的知识点。
03 起题目
一个吸引人的标题,能够瞬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标题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标题应简洁明了,避免冗长枯燥;
采用提问、设悬念等形式,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使用口语化表达,让标题更加贴近生活。
04 写作
接下来,便是写作环节。写作时,需牢记以下几点:
切勿照抄医学文献。专业文献的读者群体是专业人士,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过于枯燥、生硬。普通读者最关心的是日常生活,是自己或亲朋好友可能遇到的健康问题。因此,写作时务必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入手。
结构要清晰,逻辑要严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文章,都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科普文章亦不例外。建议采用“总——分”结构,将想要论述的问题分为若干小点,逐一进行阐述。
语言要通俗有趣。科普文章的受众群体是广大民众,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式。可通过比喻、类比等方式,将医学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传播效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05 审核和修改
完成初稿后,需仔细检查文章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可读性。可能需要进行多次修改。建议请教专家或同行,对文章内容进行审核把关;同时,征求普通读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完善修改。
06 发表
选择合适的科普平台。
科普作品形式多样,如科普文章、科普图片、健康讲座、科普(音)视频、科普竞赛、科普专著等。发布渠道也多种多样,包括期刊杂志、报纸、线上媒体平台以及相关健康或医学会议等。
按规定投递科普作品。
不同的刊发平台,对科普文章的投稿要求各不相同。医务人员需仔细阅读平台的投稿指南和要求,明确文章的字数限制、格式要求、引用规范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将作品按照平台的格式要求进行排版和编辑,如有附件,还需注意附件的命名和格式。同时,作者需特别注意作品版权问题和署名规范,确保作品的原创性,避免抄袭或侵权行为。
提前了解平台的审稿流程和周期,以便合理安排时间。投递科普作品后,需耐心等待编辑审核。审核期间,作者可通过邮件、电话或在线平台等方式适当跟进,了解稿件的审核进度,以及是否需要补充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