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单罗列文献,缺乏整合与分析
现象描述:只是将所收集的文献逐一列举,按照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或者随意地堆积在一起,没有对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观点的演变等进行梳理。例如,在关于 “城市文化多样性” 的文献综述中,只是简单地把每篇文献的内容分别陈述,如 “文献 A 提到了城市移民带来的文化变化”“文献 B 讲述了城市多元文化活动的开展”,却没有分析这些内容之间的关联,比如移民文化与城市文化活动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后果影响:这种做法无法展现对研究问题的深入思考,读者难以从中获取研究问题的整体脉络和重点,也不清楚作者对于研究问题的立场和见解。就像一堆没有整理的拼图碎片,让人无法看到完整的图像。
2.表面化解读文献观点,没有深度挖掘
现象描述:对文献中的观点仅做表面理解,没有深入探究观点背后的理论基础、假设前提或者社会背景。例如,在研究 “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时,只是重复文献中提到的 “社交媒体会影响人际关系” 这一观点,而没有分析这种影响是基于什么样的社会交往理论,或者在不同文化背景、年龄段人群中是否存在差异。
后果影响:由于缺乏深度挖掘,无法触及研究问题的核心,也就不能发现观点之间的细微差别、矛盾之处或者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这使得文献综述显得浅薄,无法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思考方向。
3.忽略研究的争议点和局限性,缺乏批判性思维
现象描述:在文献综述过程中,没有识别出文献之间的争议部分,或者即使发现了争议,也没有对争议产生的原因、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行探讨。对于研究的局限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全盘接受文献中的观点和方法。例如,在关于 “公共政策效果评估” 的文献综述中,没有指出不同评估模型之间的争议,如成本 - 效益分析和多标准评估之间的优劣比较,也没有提及这些评估模型在数据获取困难、价值判断主观性等方面的局限性。
后果影响:缺乏批判性思维会让文献综述显得不够客观和全面,无法展现对研究问题的全面理解。同时,错过从争议和局限中寻找研究创新点的机会,不利于推动研究问题的进一步深入。
4.未能将研究问题与更广泛的背景相联系,视野狭窄
现象描述:仅仅关注研究问题本身,没有将其放置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社会环境或者历史背景中进行思考。例如,在研究 “企业创新管理” 时,只是围绕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创新策略等进行文献综述,而没有考虑到宏观经济环境、技术发展趋势、社会文化观念等外部因素对企业创新管理的影响。
后果影响:这种狭窄的视野会限制对研究问题的深入理解,因为许多研究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忽略这些背景因素,可能会导致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不够准确,也难以把握研究问题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