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语言与自然语言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规范性上:
自然语言常常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而学术语言则追求一词一义,以确保语义的精确性;
自然语言的结构往往较为隐性,不易直观展现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而学术语言则通过显性的结构,能够清晰地揭示出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定量表达上,自然语言通常显得较为模糊,缺乏精确性,而学术语言则力求定量的精准,以数据或具体度量来明确表达。
(1)何为结构的显性与隐性?
以具体实例阐释:
自然语言表述:“太热了,所以我们打开了空调。”
学术语言重构:“针对天气热的现象,我们采取了打开空调降温的措施。”
在此例中,“针对……的现象,采取……的措施”构成了学术语言的显性结构,它明确地揭示了句子间的因果关系。相较之下,自然语言中的这种结构并不直观,甚至可能产生多种理解(如将“太热了”视为原因,“打开空调”视为结果),这就是自然语言结构隐性的缺陷。在描述单一句子时,学术语言与自然语言在准确性上的差异可能并不显著,甚至学术语言可能显得更为繁琐。然而,在描述多个句子及其相互关系时,学术语言能够精确地展现这些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自然语言在这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
(2)何为定量的精准与模糊?
仍以上述例子进行说明:
在句子“针对天气热的现象,我们采取了打开空调降温的措施”中,仍存在多处描述不够精准的问题。例如,“天气热”究竟有多热?“天热”与“打开空调”之间的具体联系是什么?
若不解决第一个问题,读者可能难以重现当时的场景;若不解决第二个问题,则可能导致读者对你的结论产生质疑。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考虑,如“哪里热”、“热到什么程度”、“空调位于何处”、“如何使用空调”,以及“热”这一主观词汇是否应替换为更客观的描述等。因此,经过修正后的句子可能如下:
“针对当时户外温度高达40℃的情况,为了避免因高温引发中暑进而威胁生命,我与我的朋友们选择前往我的住宅,并将空调温度调至26℃以进行降温。”这就是对原句“太热了,所以我们打开了空调”进行学术化改造的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