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盲审老师一看就感到闹心的论文,究竟长啥样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剖析一下这类论文的典型特征。
1、首先,最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错别字。当然,错别字在论文中并非绝对不能出现,但是必须将其控制在极低的比例内,通常建议不超过万分之三。然而,有些论文却让人大跌眼镜,一翻开就能不时地瞥见几个刺眼的错别字。这种频繁的错别字出现,不仅严重超过了可接受的比例,更让评审老师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甚至失去了继续阅读的欲望。而且,我们必须指出,错别字是论文写作中最基础、最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它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只需要作者在提交前耐心校对即可。因此,错别字的频繁出现,更多地反映了作者的态度问题,而非能力问题。这种不认真的态度,很难让人对整篇论文有信心。
2、第二类问题是参考文献和正文中的形式错误。参考文献的书写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无论采用哪一种格式,首要的是确保其规范性,同时保持全文风格的统一。然而,这部分问题在实际论文中也屡见不鲜。同样地,这些形式上的错误也被视为态度问题而非能力问题。当评审老师看到这些错误时,很可能会对你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产生质疑。此外,正文的形式问题也同样不能忽视。例如,由于复制粘贴导致的行间距、字体、回车痕迹等格式问题,如果没有在提交前进行仔细调整,那么当评审老师看到时,恐怕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和不满。
3、关键术语的混淆也是论文中的常见问题,但有时候作者本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例如,当作者试图探讨“正当防卫制度”时,却可能在正文中交替使用“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机制”等术语,导致文章的重心不断漂移。这种情况下,作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术语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种混淆关键术语的论文,会让评审老师觉得作者的底层思路不清晰,对关键术语的把握不准确,从而影响对整篇论文的评价。
4、另一类让人头疼的论文是那些充斥着大而空的词汇,如经济、社会、文化、宇宙、洪荒等,这些词汇往往与本学科的分析视角无关。论文应该具有明确的学科属性,一方面考查学生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学生所获得特定学科的学位价值。因此,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围绕学科的关键术语进行。例如,如果研究的是牙科问题,就应该用牙科的理论来分析龋齿问题,而不是引入其他不相关的学科理论。这种跨学科的胡乱分析在文科领域尤为常见,但实际上并不被推崇。
5、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论文不是诗歌或散文,不需要文绉绉的表达。论文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形式,要求语言客观、理性、准确。因此,作者应该收起自己的文艺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撰写论文。如果想在写作中发挥一下文采,可以在致谢部分适当表达感激之情,但在正文中还是应该保持客观理性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