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杂志征稿启事
时间:2023-10-20 14:42:13

1.jpg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中文版)和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综合性学

术刊物, 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 旨在报道地质科学、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

大气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

性和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 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 能够

在地球科学相关学科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月刊, 每月 1

日出版.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是《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

据库》(CSTPCD)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源

期刊, 同时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和《中国数

字化期刊群》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并进入《中文核心期

刊要目总览》.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是 SCI 核心期刊, 同

时 被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Search),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Science

Edition, SCOPUS, 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CAS),

Google Scholar, Academic OneFile, ASFA, CAB Abstracts,

CNKI, Current Contents/Physical, Chemical and Earth

Science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bstracts, EBSCO

Academic Search, EBSCO Biomedical Reference Collection,

EBSCO Energy & Power Source, EBSCO Engineering Source,

EBSCO STM Source, EBSCO TOC Premier, EI-Compendex,

Gale, Geobase, GeoRef, Global Health, INIS Atomindex,

OCLC, Petroleum Abstracts, ProQuest Central, ProQuest

Earth, Atmospheric & Aquatic Science Database, ProQuest

Natural Science Collection, ProQuest Science Database,

ProQuest SciTech Premium Collection, Summon by ProQuest,

Zoological Record 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1 用稿原则

投给《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的文章必须未在其他

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发表过. 本刊不接受“一稿多投”的

文章.

投稿《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的论文应具备以下条件:

(ⅰ) 是地球科学领域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

(ⅱ) 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有创新(新思路、新方法、新

认识、新发现等);

(ⅲ) 对本领域或(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有较大的促进

作用.

2 栏目设置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设有论文、评述、动态、点

评、观点和争鸣等栏目.

论文: 报道地球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和重要科

学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有较

大促进作用. 字数一般不超过 2 万字. 必要的补充数据(数据

表或图等)或说明性文字可以作为电子版附件文件同时上传,

文章录用后这部分内容将作为附录材料在网络版上发表.

评述: 在系统深入总结某一学科方向的研究现状和代表

性成果的基础上, 评述进展所在并概括出这一方向的一般性

规律, 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字数一般不

超过 2 万字, 可含电子版附录材料.

动态: 针对当前地球科学某个研究方向已发表的新认

识、新思想、新方法等, 简要介绍这个新进展的创新点及其意

义. 不需要摘要和关键词, 原则上作者不超过 2 位, 参考文献

不超过 20 条, 字数在 4000 字以内(不超过 4 个印刷面, 图和

表均不超过 2 个). 可含电子版附录材料.

点评: 评介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最近一年内发表的亮点

研究成果, 简要介绍其创新点及其对学科发展的启示, 给出

具有一定高度及其学术价值的评论. 不需要摘要和关键词,

参考文献不超过 10 条, 字数在 2000 字以内(不超过 2 个印刷

面, 图和表不超过 2 个).

观点: 对地球科学领域的最新科学进展或者科学问题提

出自己的看法, 对科研管理政策或重大科技规划予以评论,

对未来学科发展提出前瞻性布局或思考. 该栏目仅代表作

者本人观点, 与本刊立场无关. 不需要摘要和关键词, 原则上

作者不超过2 位, 参考文献不超过10条, 字数在2000字以内

(不超过 2 个印刷面, 图和表不超过 2 个).

争鸣: 对自上线发表日期前溯 1 年内在本刊或其他高水

平学术期刊上已发表的论文提出学术质疑, 原文作者可作出

答辩, 质疑与答辩均为学术性的. 不需要摘要和关键词, 字数

原则上限制在4000字以内(不超过4个印刷面, 图和表不超过

4 个), 参考文献不超过 30 条.

3 写作要求

文章应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结构简明; 尽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投稿须知

量避免使用多层标题; 文字、图表要简练, 用较少的篇幅提

供较大的信息量; 论述应深入浅出、表达清楚流畅; 专业术

语运用准确, 前后保持一致.

题目: 是文章的点睛之处, 要紧扣主题, 简明扼要,

但要有足够的信息, 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也方便检索. 尽

可能回避生僻字、符号、公式和缩略语. 一般不超过 24 个

汉字, 英文不超过 20 个单词.

作者和作者单位: 在论文中署名的每一位作者都应

该是对论文工作有实质贡献的人员, 应对文中的论点和数

据负责. 署名单位必须是该项研究的实际完成单位. 单位

的名称要用全称, 同时提供单位所在城市名和邮政编码.

如果作者分属不同单位, 使用上角数字标示作者所属单位

序号, 并请提供通讯作者的 E-mail 地址.

摘要: 应反映论文的主要观点, 概括地阐明研究的目

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能够脱离全文阅读而不影响理解.

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特殊符号和公式. 摘要

的写作要精心构思, 随意从文章中摘出几句或只是重复一

遍结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 用于对 研究 内容的检索. 因此, 关 键词应

紧扣文章主题, 尽可能使用规范的主题词, 不应 随意造词.

关键词一般为 5 个.

资助项目: 列出资助项目来源及其批准号或编号. 格

式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和国家重点基

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资助”. 对资助部门的名

称要写全称. 英文版中基金项目名称译法要符合有关规范

和国际惯例; 例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该翻译为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正文应以描述文章重要性的简短引言开始. 专业术语

应有定义, 符号、简略语或首字母缩略词在第一次出现时

应写出全称.

引言: 应简要回顾本文所涉及到的科学问题的研究

历史, 简要介绍相关理论或研究背景. 需列举相关的参考

文献, 尤其是近 3~5 年内的研究成果. 应非常明确地给出

本研究的目的, 以及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 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扼要交代本研究所采用的

方法和技术手段等. 引言部分需要添加标题, 不必介绍文

章的结构.

方法: 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

本过程, 应描述清楚, 引用相关文献, 使读者了解研究方

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也使同行可以根据本文内容验证有

关实验.

结果: 详细描述由观测和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配合以

必要的表格和图件, 总结所观察到的主要现象和规律.

讨论: 应该由观测和实验结果引申得出, 并注意与其

他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阐明本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

根据讨论所归纳的结论与观点应明确, 切忌简单地再罗列

一遍观察结果.

结论: 应该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 实事求是地概括本

文业已解决的问题.

图件: 按照“文先图后”的原则将图插入到正文中的相

应位置. 图件的分辨率不能低于 600dpi, 线条粗细约

0.5~0.6mm. 中文图中的汉字为 7pt 的幼圆字体, 英文图中

的文字和阿拉伯数字为 8pt 的 Arial 字体; 但地图中若出现

不同的构造分级, 可以使用不同字体、字号表示. 图的高度

一般不超过 20cm, 宽度 4~8cm(单栏图)或 12~17cm(双栏

图). 如果出现中国地图, 请注意地图的完整性(如国界线

和南海诸岛等). 南海诸岛作插图时, 务必完整表达附图中

与主图相同区域内的专题要素. 中国示意性地图建议在自

然资源部标准地图下载服务网站下载.

表格: 用三线表, 即表格采用横线表形式, 纵向不画

线. 横线数量不限, 需分开的内容尽量用横线分开. 请将

表格插入到正文中的相应位置.

公式: 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并用圆括号括起置于

公式右侧.

致谢: 向对该文有帮助的人员或单位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 采用著者-出版年制进行文内标注和文后著

录, 将文献著者姓(名)和年份置于文中合适的位置. 参考文

献引用是否得当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未

能在论文中引用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主要文献, 尤其是近 3~5

年内发表的相关文献, 或是主要引用作者自己的文献, 编辑

可能会认为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不多. 对文中所引参

考文献, 作者均应认真阅读过, 切忌转引二手文献.

4 参考文献著录体例

正文中引用的文献与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的文献要

一一对应. 个人交流和互联网网址不放在参考文献列表中,

应放在正文中的相应位置.

正文中文献的引用

(ⅰ) 只有一位作者的文献, 正文中列出该作者姓名

和出版年代; 两位作者合著的文献, 应将两位作者姓名都

列出, 中间用“和(and)”连接; 三位及以上作者合著的文献,

只列出第一作者, 后加“等(et al.)”.

(ⅱ) 引用相同作者同一年份的不同文章时, 列出作

者姓名, 年份后加注“a”, “b”或“c”.

(ⅲ) 两篇或多篇文献著者的姓氏及出版年份均相同

时, 需要给出著者名的缩写, 以免混淆.

ii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23 年 第 53 卷 第 4 期

(iv) 多篇参考文献出现在文内同一位置时, 按照年份

先后顺序列出.

示例

Chen(2009)×××

张三等(2003, 2008a, 2008b, 2012)

×××(Chen, 2003; Li, 2011)

×××(Chen et al., 2009a, 2009b, 2012)

×××(Li 等, 2009; Zhang, 2012)

文后参考文献列表的著录规则

(ⅰ) 参考文献列表按照先中文、后西文的顺序排序.

西文文献按著者姓氏的拉丁字母排序.

(ⅱ) 姓名的英文书写一律“姓”全拼在前, “名”缩写在

后, 名缩写不加缩写点, 姓、名中间加空. “姓”首字母大写,

其余小写; “名”只写首字母, 大写, 两缩写名间加空. 外国

人名中间有连字符的, 照加; 中国人名, 中间一般不加连

字符. 引用多位作者合著的文章时, 需要列出全部作者.

(ⅲ) 西文期刊文献题目中, 首词和专有名词的首字

母大写, 其余一律小写.

(ⅳ) 刊名按照 ISO 规范缩写, 不加缩写点. 如

Science Bulletin 应缩写为 Sci Bull.

(ⅴ) 西文书名和论文集名中实词首字母一律大写,

介词和连词为小写, 但首词和 4 个字母以上的介词首字母

应大写.

(ⅵ) 本刊于 2010 年变更刊名. 引用发表在本刊

1996~2009 年的文献使用老刊名, 2010 至今的文献使用新

刊名. 具体说明如下: 1996~2009 年, 中文版刊名全称为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英文版刊名全称为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缩写为 Sci China Ser

D-Earth Sci); 2010 年至今, 中文版刊名全称为《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英文版刊名全称为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缩写为 Sci China Earth Sci).

引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的文献时, 中文稿件引

用发表在中文版上的文章, 英文稿件引用发表在英文版上

的 对应文章; 可 以在 《中国 科学: 地球科 学》网站

earthcn.scichina.com 进行检索.

示例

期刊

郑永飞, 陈伊翔, 陈仁旭, 戴立群. 2022. 汇聚板块边缘构

造演化及其地质效应.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2:

1213–1242

Zhu R X, Zhao G C, Xiao W J, Chen L, Tang Y J. 2021.

Origin, accretion, and reworking of continents. Rev

Geophys, 59: e2019RG000689

Zheng Y F. 2019. Subduction zone geochemistry. Geosci

Front, 10: 1223–1254

注意: 1) 已被期刊接受的论文, 如果电子版已经发表, 注明预计出版

年和 doi 号; 否则, 不能作为文献引用; 2) 非正式出版资料不得

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3) 引用增刊论文时, 卷号后注明“(增刊)或

(Suppl).

专著

施雅风. 2003.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问题评估.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24

Anderson D L. 2007. New Theory of the Earth.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84

注意: 非第一版时要列出版本号.

论文集

郑永飞. 1999. 地幔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见: 郑永飞, 主

编. 化学地球动力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62–118

Sun S, Li J L, Lin J L, Wang Q C, Chen H H. 1991.

Indosinides in China and the consumption of Eastern

Paleotethys. In: Müller D W, McKenzie J A, Weissert H,

eds. Controversies in Modern Geology. London:

Academic Press. 363–384

注意: 非第一版时要列出版本号.

会议论文集

Yaxley G M, Kiseeva E S, Stepanov A S, O‘Neill R. 2012.

Mantle transition zone lithologies revealed from majorite

inclusions in diamonds. European Mineralogical

Conference. 1: 83

学位论文

张少兵. 2008. 扬子陆核古老地壳及其深熔产物花岗岩的

地球化学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 1–210

Pegan S D. 2006. Molecular gating dynamics of the

cytoplasmic domains of inwardly rectifying potassium

(Kir) channe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San Dieg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技术报告

Chang V. 2006.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Linux

Operating Systems. Technical Report.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专利文献

Tan C, Shen D, Weng J. 2005. Pyrazole diacylhydrazine

compound, and its preparing method and use. PRC Patent,

CN1709875-A, 2005-12-21

使用手册

Bhandarkar M, Brunner R, Chipot C, Dalke A, Dixit S,

Grayson P, Gullingsrud J, Gursoy A, Hardy D, H´enin J,

Humphrey W, Hurwitz D, Krawetz N, Kumar S, Nelson

M, Phillips J, Shinozaki A, Zheng G, Zhu F. 2006.

NAMD User’s Guide Version 2.6

计算机软件

Ludwig K R. 2003. ISOPLOT 3.00: A Geochronological

Toolkit for Microsoft Excel. California: Berkeley

Geochronology Center

光盘版材料

Anderson S C, Poulsen K B. 2002. Anderson’s Electronic Atlas

of Hematolog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kins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上一篇:中国科技翻译杂志征稿启事

下一篇: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杂志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