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俄(苏)建交60周年和“中苏科技合作协定”签订55周年,“中俄(苏)科技合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的论坛活动9月15日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科技部原部长朱丽兰等出席。
万钢在致辞中回顾了中俄两国人民和科技工作者60年来的深情厚谊和两国科技合作经历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在初期科技和经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前苏联开展了对华援助的156项工程,帮助制定和实施了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从技术、设备、资料、人才培养以及资金方面给予新中国巨大的无私援助。
万钢说,中俄两国政治互信的不断加强,特别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中俄科技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经过多年发展,中俄科技合作已经成功突破磨合期,合作主体不断拓展,领域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创新,成果不断显现,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格局。科技成为中俄关系中互补性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一个合作领域。
万钢表示,希望鼓励和吸引青年科技人员参与中俄科技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推动中俄科技合作关系又好又快发展,为两国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
论坛上,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等与会者纷纷发言。他们认为,中俄科技合作和交流大有可为,双方必须从战略高度,推动在创新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合作。在开展间主渠道合作的同时,大力开拓民间各种形式、渠道的合作,加强地区、地方间的合作,重视培养年轻的复合型人才。
科技部、外交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的180多位领导和科技工作者出席了论坛。
中俄科技合作是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互需性。经过两国60年,特别是近20年的共同努力,中俄科技合作已经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